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
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,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。
1名词、术语
1.1 伤亡事故: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,发生的人身伤害(以下简称伤害)、急性中毒(以下简称中毒)。
1.2 损失工作日: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。
1.3 暂时性失能伤害: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。
1.4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: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。
1.5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:指除死亡外,一次事故中,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。
2事故类别
序号 |
事故类别名称 |
01 |
物体打击 |
02 |
车辆伤害 |
03 |
机械伤害 |
04 |
起重伤害 |
05 |
触电 |
06 |
淹溺 |
07 |
灼烫 |
08 |
火灾 |
09 |
高处坠落 |
10 |
坍塌 |
11 |
冒顶片帮 |
12 |
透水 |
13 |
放炮 |
14 |
火药爆炸 |
15 |
瓦斯爆炸 |
16 |
锅炉爆炸 |
17 |
容器爆炸 |
18 |
其它爆炸 |
19 |
中毒和窒息 |
20 |
其它伤害 |
3伤害分析
3.1 受伤部位指身体受伤的部位(细分类详见附录A.1)。
3.2 受伤性质指人体受伤的类型。
确定原则:
a.应以受伤当时的身体情况为主,结合愈后可能产生的后遗障碍全面分析确定;
b.多处受伤,按最严重的伤害分类,当无法确定时,应鉴定为“多伤害”(细分类详见附录A.2)。
3.3起因物
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、物质,称为起因物(细分类详见附录A.3)
3.4致害物
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(细分类详见附录A.4)
3.5伤害方式
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(细分类详见附录A.5)
3.6不安全状态
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(细分类详见附录A.6)。
3.7不安全行为
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(细分类详见附录A.7)。
4伤害程度分类
4.1轻伤
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。
4.2重伤
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。
4.3死亡
5事故严重程度分类
5.1轻伤事故指 只有轻伤的事故。
5.2重伤事故指 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。
5.3死亡事故
a.重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1~2人的事故。
b.特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(含3人)
6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
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、市、县上报企业工伤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有:
6.1千人死亡率:
表示某时期,平均每千名职工中,因伤亡事故造 成死亡的人数。
计算公式: 千人死亡率=(死亡人数/平均职工人数)×10³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(1)
6.2千人重伤率:
表示某时期内,平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。
计算公式: 千人重伤率=(重伤人数/平均职工人数)×10³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(2)
适用于行业、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计算方法有:
6.3伤害频率:
表示某时期内,每百万工时的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。伤害人数指轻伤、重伤、死亡人数之和。
计算公式:
百万工时伤害率:A=(伤害人数/实际总工时)×10^6............... (3)
6.4伤害严重率:
表示某时期内,每百万工时,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。
计算公式:
伤害严重率:B=(总损失工作日/实际总工时)×10^6............... (4)
6.5伤害平均严重率:
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。
计算公式:
N=B/A= 总损失工作日/伤害人数........ (5)
适用于以吨、立方米产量为计算单位的行业、企业使用的计算方法有:
6.6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:
计算公式:
百万吨死亡率=(死亡人数/实际产量(吨))×10^6............... (6)
万米木材死亡率=(死亡人数/木材产量(立方米))×10^4........... (7)
附录A(补充件)
A.1受伤部位
分类号 |
受伤部位名称 |
分类号 |
受伤部位名称 |
1.01 |
颅脑 |
1.12.3 |
肘部 |
1.01.1 |
脑 |
1.12.4 |
前臂 |
1.01.2 |
颅骨 |
1.13 |
腕及手 |
1.01.3 |
头皮 |
1.13.1 |
腕 |
1.02 |
面颌部 |
1.13.2 |
掌 |
1.03 |
眼部 |
1.13.3 |
指 |
1.04 |
鼻 |
1.14 |
下肢 |
1.05 |
耳 |
1.14.1 |
髋部 |
1.06 |
口 |
1.14.2 |
股骨 |
1.07 |
颈部 |
1.14.3 |
膝部 |
1.08 |
胸部 |
1.14.4 |
小腿 |
1.09 |
腹部 |
1.15 |
踝及脚 |
1.10 |
腰部 |
1.15.1 |
踝部 |
1.11 |
脊柱 |
1.15.2 |
跟部 |
1.12 |
上肢 |
1.15.3 |
部(距骨、舟骨、骨) |
1.12.1 |
肩胛部 |
1.15.4 |
趾 |
1.12.2 |
上臂 |
A.2受伤性质
分类号 |
受伤性质 |
分类号 |
受伤性质 |
2.01 |
电伤 |
2.10 |
切断伤 |
2.02 |
挫伤、轧伤、压伤 |
2.11 |
冻伤 |
2.03 |
倒塌压埋伤 |
2.12 |
烧伤 |
2.04 |
辐射损伤 |
2.13 |
烫伤 |
2.05 |
割伤、擦伤、刺伤 |
2.14 |
中暑 |
2.06 |
骨折 |
2.15 |
冲击 |
2.07 |
化学性灼伤 |
2.16 |
生物致伤 |
2.08 |
撕脱伤 |
2.17 |
多伤害 |
2.09 |
扭伤 |
2.18 |
中毒 |
A.3起因物
分类号 |
起因物名称 |
分类号 |
起因物名称 |
3.01 |
锅炉 |
3.15 |
煤 |
3.02 |
压力容器 |
3.16 |
石油制品 |
3.03 |
电气设备 |
3.17 |
水 |
3.04 |
起重机械 |
3.18 |
可燃性气体 |
3.05 |
泵、发动机 |
3.19 |
金属矿物 |
3.06 |
企业车辆 |
3.20 |
非金属矿物 |
3.07 |
船舶 |
3.21 |
粉尘 |
3.08 |
动力传送机构 |
3.22 |
梯 |
3.09 |
放射性物质及设备 |
3.23 |
木材 |
3.10 |
非动力手工具 |
3.24 |
工作面(人站立面) |
3.11 |
电动手工具 |
3.25 |
环境 |
3.12 |
其它机械 |
3.26 |
动物 |
3.13 |
建筑物及构筑物 |
3.27 |
其它 |
3.14 |
化学品 |
A.4致害物
分类号 |
致害物名称 |
分类号 |
致害物名称 |
4.01 |
煤、石油产品 |
4.14.4 |
林业机械 |
4.01.1 |
煤 |
4.14.5 |
铁路工程机械 |
4.01.2 |
焦炭 |
4.14.6 |
铸造机械 |
4.01.3 |
沥青 |
4.14.7 |
锻造机械 |
4.01.4 |
其它 |
4.14.8 |
焊接机械 |
4.02 |
木材 |
4.14.9 |
粉碎机械 |
4.02.1 |
树 |
4.14.10 |
金属切削机床 |
4.02.2 |
原木 |
4.14.11 |
公路建筑机械 |
4.02.3 |
锯材 |
4.14.12 |
矿山机械 |
4.02.4 |
其它 |
4.14.13 |
冲压机 |
4.03 |
水 |
4.14.14 |
印刷机械 |
4.04 |
放射性物质 |
4.14.15 |
压辊机 |
4.05 |
电气设备 |
4.14.16 |
筛选、分离机 |
4.05.1 |
母线 |
4.14.17 |
纺织机械 |
4.05.2 |
配电箱 |
4.14.18 |
木工刨床 |
4.05.3 |
电气保护装置 |
4.14.19 |
木工锯机 |
4.05.4 |
电阻箱 |
4.14.20 |
其它木工机械 |
4.05.5 |
蓄电池 |
4.14.21 |
皮带传送机 |
4.05.6 |
照明设备 |
4.14.22 |
其它 |
4.05.7 |
其它 |
4.15 |
金属件 |
4.06 |
梯 |
4.15.1 |
钢丝绳 |
4.07 |
空气 |
4.15.2 |
铸件 |
4.08 |
工作面(人站立面) |
4.15.3 |
铁屑 |
4.09 |
矿石 |
4.15.4 |
齿轮 |
4.10 |
粘土、砂、石 |
4.15.5 |
飞轮 |
4.11 |
锅炉、压力容器 |
4.15.6 |
螺栓 |
4.11.1 |
锅炉 |
4.15.7 |
销 |
4.11.2 |
压力容器 |
4.15.8 |
丝杠、光杠 |
4.11.3 |
压力管道 |
4.15.9 |
绞轮 |
4.11.4 |
安全阀 |
4.15.10 |
轴 |
4.11.5 |
其它 |
4.15.11 |
其它 |
4.12 |
大气压力 |
4.16 |
起重机械 |
4.12.1 |
高压(指潜水作业) |
4.16.1 |
塔式起重机 |
4.12.2 |
低压(指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) |
4.16.2 |
龙门式起重机 |
4.13 |
化学品 |
4.16.3 |
梁式起重机 |
4.13.1 |
酸 |
4.16.4 |
门座式起重机 |
4.13.2 |
碱 |
4.16.5 |
浮游式起重机 |
4.13.3 |
氢 |
4.16.6 |
甲板式起重机 |
4.13.4 |
氨 |
4.16.7 |
桥式起重机 |
4.13.5 |
液氧 |
4.16.8 |
缆索式起重机 |
4.13.6 |
氯气 |
4.16.9 |
履带式起重机 |
4.13.7 |
酒精 |
4.16.10 |
叉车 |
4.13.8 |
乙炔 |
4.16.11 |
电动葫芦 |
4.13.9 |
火药 |
4.16.12 |
绞车 |
4.13.10 |
炸药 |
4.16.13 |
卷扬机 |
4.13.11 |
芳香烃化合物 |
4.16.14 |
桅杆式起重机 |
4.13.12 |
砷化物 |
4.16.15 |
壁上起重机 |
4.13.13 |
硫化物 |
4.16.16 |
铁路起重机 |
4.13.14 |
二氧化碳 |
4.16.17 |
千斤顶 |
4.13.15 |
一氧化碳 |
4.16.18 |
其它 |
4.13.16 |
含氰物 |
4.17 |
噪声 |
4.13.17 |
卤化物 |
4.18 |
蒸气 |
4.13.18 |
金属化合物 |
4.19 |
手工具(非动力) |
4.13.19 |
其它 |
4.20 |
电动手工具 |
4.14 |
机械 |
4.21 |
动物 |
4.14.1 |
搅拌机 |
4.22 |
企业车辆 |
4.14.2 |
送料装置 |
4.23 |
船舶 |
4.14.3 |
农业机械 |
A.5伤害方式
分类号 |
伤害方式 |
分类号 |
伤害方式 |
5.01 |
碰撞 |
5.08 |
火灾 |
5.01.1 |
人撞固定物体 |
5.09 |
辐射 |
5.01.2 |
运动物体撞人 |
5.10 |
爆炸 |
5.01.3 |
互撞 |
5.11 |
中毒 |
5.02 |
撞击 |
5.11.1 |
吸入有毒气体 |
5.02.1 |
落下物 |
5.11.2 |
皮肤吸收有毒物质 |
5.02.2 |
飞来物 |
5.11.3 |
经口 |
5.03 |
坠落 |
5.12 |
触电 |
5.03.1 |
由高处坠落平地 |
5.13 |
接触 |
5.03.2 |
由平地坠入井、坑洞 |
5.13.1 |
高低温环境 |
5.04 |
跌倒 |
5.13.2 |
高低温物体 |
5.05 |
坍塌 |
5.14 |
掩埋 |
5.06 |
淹溺 |
5.15 |
倾覆 |
5.07 |
灼烫 |
A.6不安全状态
分 类 号 |
不 安 全 状 态 |
6.01 |
防护、保险、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|
6.01.1 |
无防护 |
6.01.1.1 |
无防护罩 |
6.01.1.2 |
无安全保险装置 |
6.01.1.3 |
无报警装置 |
6.01.1.4 |
无安全标志 |
6.01.1.5 |
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|
6.01.1.6 |
(电气)未接地 |
6.01.1.7 |
绝缘不良 |
6.01.1.8 |
局扇无消音系统、噪声大 |
6.01.1.9 |
危房内作业 |
6.01.1.10 |
未安装防止“跑车”的档车器或档车栏 |
6.01.1.11 |
其它 |
6.01.2 |
防护不当 |
6.01.2.1 |
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|
6.01.2.2 |
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|
6.01.2.3 |
坑道掘进、隧道开凿支撑不当 |
6.01.2.4 |
防爆装置不当 |
6.01.2.5 |
采伐、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|
6.01.2.6 |
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 |
6.01.2.7 |
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 |
6.01.2.8 |
其它 |
6.02 |
设备、设施、工具、附件有缺陷 |
6.02.1 |
设计不当,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|
6.02.1.1 |
通道门遮档视线 |
6.02.1.2 |
制动装置有缺欠 |
6.02.1.3 |
安全间距不够 |
6.02.1.4 |
拦车网有缺欠 |
6.02.1.5 |
工件有锋利毛刺、毛边 |
6.02.1.6 |
设施上有锋利倒梭 |
6.02.1.7 |
其它 |
6.02.2 |
强度不够 |
6.02.2.1 |
机械强度不够 |
6.02.2.2 |
绝缘强度不够 |
6.02.2.3 |
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 |
6.02.2.4 |
其它 |
6.02.3 |
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 |
6.02.3.1 |
设备带“病”运转 |
6.02.3.2 |
超负荷运转 |
6.02.3.3 |
其它 |
6.02.4 |
维修、调整不良 |
6.02.4.1 |
设备失修 |
6.02.4.2 |
地面不平 |
6.02.4.3 |
保养不当、设备失灵 |
6.02.4.4 |
其它 |
6.03 |
个人防护用品用具——防护服、手套、护目镜及面罩、呼吸 器官护具、听力护具、安全带、安全帽、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|
6.03.1 |
无个人防护用品、用具 |
6.03.2 |
所用的防护用品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|
6.04 |
生产(施工)场地环境不良 |
6.04.1 |
照明光线不良 |
6.04.1.1 |
照度不足 |
6.04.1.2 |
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 |
6.04.1.3 |
光线过强 |
6.04.2 |
通风不良 |
6.04.2.1 |
无通风 |
6.04.2.2 |
通风系统效率低 |
6.04.2.3 |
风流短路 |
6.04.2.4 |
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 |
6.04.2.5 |
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 |
6.04.2.6 |
瓦斯超限 |
6.04.2.7 |
其它 |
6.04.3 |
作业场所狭窄 |
6.04.4 |
作业场地杂乱 |
6.04.4.1 |
工具、制品、材料堆放不安全 |
6.04.4.2 |
采伐时,未开“安全道” |
6.04.4.3 |
迎门树、坐殿树、搭挂树未作处理 |
6.04.4.4 |
其它 |
6.04.5 |
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|
6.04.6 |
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|
6.04.7 |
地面滑 |
6.04.7.1 |
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 |
6.04.7.2 |
冰雪覆盖 |
6.04.7.3 |
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|
6.04.8 |
贮存方法不安全 |
6.04.9 |
环境温度、湿度不当 |
A.7不安全行为分类号
分类号 |
不安全行为 |
7.01 |
操作错误,忽视安全,忽视警告 |
7.01.1 |
未经许可开动、关停、移动机器 |
7.01.2 |
开动、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|
7.01.3 |
开关未锁紧,造成意外转动、通电或泄漏等 |
7.01.4 |
忘记关闭设备 |
7.01.5 |
忽视警告标志、警告信号 |
7.01.6 |
操作错误(指按钮、阀门、搬手、把柄等的操作) |
7.01.7 |
奔跑作业 |
7.01.8 |
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|
7.01.9 |
机械超速运转 |
7.01.10 |
违章驾驶机动车 |
7.01.11 |
酒后作业 |
7.01.12 |
客货混载 |
7.01.13 |
冲压机作业时,手伸进冲压模 |
7.01.14 |
工件紧固不牢 |
7.01.15 |
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|
7.01.16 |
其它 |
7.02 |
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|
7.02.1 |
拆除了安全装置 |
7.02.2 |
安全装置堵塞,失掉了作用 |
7.02.3 |
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|
7.02.4 |
其它 |
7.03 |
使用不安全设备 |
7.03.1 |
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 |
7.03.2 |
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|
7.03.3 |
其它 |
7.04 |
手代替工具操作 |
7.04.1 |
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|
7.04.2 |
用手清除切屑 |
7.04.3 |
不用夹具固定、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|
7.05 |
物体(指成品、半成品、材料、工具、切屑和生产用品等) 存放不当 |
7.06 |
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|
7.06.1 |
冒险进入涵洞 |
7.06.2 |
接近漏料处(无安全设施) |
7.06.3 |
采伐、集材、运材、装车时,未离危险区 |
7.06.4 |
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 |
7.06.5 |
未“敲帮问顶”开始作业 |
7.06.6 |
冒进信号 |
7.06.7 |
调车场超速上下车 |
7.06.8 |
易燃易爆场合明火 |
7.06.9 |
私自搭乘矿车 |
7.06.10 |
在绞车道行走 |
7.06.11 |
未及时瞭望 |
7.08 |
攀、坐不安全位置(如平台护栏、汽车挡板、吊车吊钩) |
7.09 |
在起吊物下作业、停留 |
7.10 |
机器运转时加油、修理、检查、调整、焊接、清扫等工作 |
7.11 |
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|
7.12 |
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,忽视其使用 |
7.12.1 |
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|
7.12.2 |
未戴防护手套 |
7.12.3 |
未穿安全鞋 |
7.12.4 |
未戴安全帽 |
7.12.5 |
未佩戴呼吸护具 |
7.12.6 |
未佩戴安全带 |
7.17.7 |
未戴工作帽 |
7.18.8 |
其它 |
7.13 |
不安全装束 |
7.13.1 |
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|
7.13.2 |
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|
7.13.3 |
其它 |
7.14 |
对易燃、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|
附录B
损失工作日计算表(补充件)
1.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定6000日。
2.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按表1、表2、表3计算。
3.表中未规定数值的暂时失能伤害按歇工天数计算。
4.对于永久性失能伤害不管其歇工天数多少,损失工作日均按表定 数值计算。
5.各伤害部位累计数值超过6000日者,仍按6000日计算。
表 1 截肢或完全失去机能部位损失工作日换算表
|
拇指 |
食指 |
中指 |
无名指 |
小指 |
|
远端指骨 |
300 |
100 |
75 |
60 |
50 |
中间指骨 |
- |
200 |
150 |
120 |
105 |
近端趾骨 |
600 |
400 |
300 |
240 |
200 |
掌 骨 |
900 |
600 |
500 |
450 |
400 |
腕部截肢 |
1300 |
脚
拇趾 |
二趾 |
中趾 |
无名趾 |
小趾 |
|
远端趾骨 |
150 |
35 |
35 |
35 |
35 |
中间趾骨 |
-- |
75 |
75 |
75 |
75 |
近端趾骨 |
300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骨(包括舟骨、距骨) |
600 |
350 |
350 |
350 |
350 |
踝 部 |
2400 |
上 肢
肘部以上任一部位(包括肩关节) |
4500 |
腕以上任一部位,且在肘关节或低于肘关节 |
3600 |
下 肢
膝关节以上任一部位(包括髋关节) |
4500 |
踝部以上,且在膝关节或低于膝关节 |
3000 |
表 2 骨折损失工作换算表
骨折部位 |
损失工作日 |
掌、指骨 |
60 |
挠骨下端 |
80 |
尺、挠骨干 |
90 |
肱骨髁上 |
60 |
肱骨干 |
80 |
肱骨外科颈 |
70 |
锁 骨 |
70 |
胸 骨 |
105 |
跖、趾 |
70 |
胫、腓 |
90 |
股骨干 |
105 |
股粗隆间 |
100 |
股骨颈 |
160 |
表 3 功能损伤损失工作日换算表
功能损害部位 |
损失工作日 |
1. 包被重要器官的单纯性骨损伤(头颅骨、胸骨、脊椎骨) |
105 |
2. 包被重要器官的复杂性骨损伤,内部器官轻度受损,骨损伤治愈后,不遗功能障碍者 |
500 |
3. 包被重要器官的复杂性骨损伤,伴有内部器官损伤,骨损伤治愈后,遗有轻度功能障碍者 |
900 |
4. 接触有害气体或毒物,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,不遗有临床症状及后遗症者 |
200 |
5. 重度失血,经抢救后,未遗有造血功能障碍者 |
200 |
6. 包被重要器官的复杂性骨折包被器官 受损,骨损伤治愈后,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者 |
|
a. 脑神经损伤导致癫痫者 |
3000 |
b. 脑神经损伤导致痴呆者 |
5000 |
c. 脑挫裂伤,颅内严重血肿,脑干损伤造成无法医治的低能 |
5000 |
d. 脑外伤致使运动系统严重障碍或失语,且不易恢复者 |
4000 |
e. 脊柱骨损伤,脊髓离断形成截瘫者 |
6000 |
f. 脊柱骨损伤,脊髓半离断,影响饮食起居者 |
6000 |
g. 脊柱骨损伤合并脊髓伤,有功能障碍不影响饮食起居者 |
4000 |
h. 单纯脊柱骨损伤,包括残留慢性腰背痛者 |
1000 |
i.脊柱损伤,遗有脊髓压迫症双下肢功能障碍,二便失禁者 |
4000 |
j.脊柱韧带损伤,局部血行障碍影响脊柱活动者 |
1500 |
k. 胸部骨损伤,伤及心脏,引起明显的节律不正者 |
4000 |
l.胸部骨损伤,伤及心脏,遗有代谢功能失调者 |
4000 |
m. 胸部骨损伤,胸廓成形术后,明显影响一侧呼吸功能者 |
2000 |
n. 一侧肺功能丧失者 |
4000 |
o. 一侧肺并有另侧一个肺叶术后伤残者 |
5000 |
p. 骨盆骨损伤累及神经,导致下肢运动障碍者 |
4000 |
q. 骨盆不稳定骨折,并遗留有尿道 狭窄和尿路感染 |
3000 |
7. 腰、背部软组织严重损伤;脊柱活动明显受限者 |
2000 |
8. 四肢软组织损伤治愈后,遗有周围神经损伤,感觉运动机能障碍,影响工作及生活者 |
1500 |
9. 四肢软组织损伤治愈后,遗有周围神经损伤,运动机能障碍,但生活能自理者 |
2000 |
10. 四肢软组织损伤,治愈后由于疤颜瘢弯缩,严重影响运动功能,但生活能自理者 |
2000 |
11. 手肌腱受损,伸屈功能严重影响障碍,影响工作、生活者 |
1400 |
12. 脚肌腱受损,引起机能障碍,不能自由行走者 |
1400 |
13. 眼睑断裂导致导闭合不全 |
200 |
14. 眼睑损伤导致泪小管、泪腺损伤,导致泪溢,影响工作 |
200 |
15. 双目失明 |
6000 |
16. 一目失明,但另一目视力正常 |
800 |
17. 两目视力均有障碍,不易恢复者 |
800 |
18. 一目的明,另一目视物不清,或双目视物不清者(仅能见前 2M 以内的物体,且短期内,不易恢复者) |
3000 |
19. 两眼角膜受损,并有眼底出血或溷浊,视力高度障碍者(仅能见1M之物体)且根本不能恢复者 |
4000 |
20. 眼球突出不能复位,引起视障碍者 |
700 |
21. 眼肌麻痹,造成斜视、复视者 |
600 |
22. 一耳丧失听力,另一耳听觉正常者 |
600 |
23. 听力有重大障碍者 |
300 |
24. 两耳听力丧失 |
3000 |
25. 鼻损伤,嗅觉功能严重丧失 |
1000 |
26. 鼻脱落者 |
1300 |
27. 口腔受损,致使牙齿脱落,不能安装假牙,致使咀嚼发生困难者 |
1800 |
28. 口腔严重受损,咀嚼机能全废 |
3000 |
29. 喉损伤,引起喉狭窄,影响发兰及呼吸者 |
1000 |
30. 语言障碍,说话不清 |
300 |
31. 语言全废 |
3000 |
32. 伤及腹膜,并有单独性的腹腔出血及腹膜炎症者 |
1000 |
33. 由于损伤进行胃次全切除,或肠管切除三分之一以上者 |
3000 |
34. 由于损伤进行胃全切,或食道全切,腔肠代替食道,或肠管切除三分之一以上者 |
6000 |
35. 一叶肝脏切除者 |
3000 |
36. 一侧肾脏切除者 |
3000 |
37. 生殖器官损伤,失去生殖机能者 |
1800 |
38. 伤及神经、膀胱及直肠,遗有大便、小便失禁,漏尿、漏屎等 |
2000 |
39. 关节结构损伤,关节活动受限,影响运动功能者 |
1400 |
40. 伤筋伤骨,动作受限,其功能损伤严重于表 2 者 |
2000 |
41. 接触高浓度有害气体,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,遗有脑实质病变临床症状者 |
4000 |
42. 各种急性中毒严重损伤呼吸道、食道粘膜,遗有功能障碍者 |
2000 |
43. 国家规定的工业毒物轻度中毒患者 |
150 |
44. 国家规定的工业毒物中度中毒患者 |
700 |
45. 国家规定的工业毒物重度中毒患者 |
2000 |